海风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百城百艺非遗名录根根藤条编织出古镇致富路 [复制链接]

1#

藤,又叫藤篾,本为藤本植物,气味清香,轻巧坚韧,是一种天然的编织材料,跟木相比,藤的韧性要比木强上百倍千倍。

四川崇州人对藤器的喜爱不止在于历史的渲染,还在于文化的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藤编(怀远藤编)就诞生于崇州市西北部的怀远古镇。

被誉为“藤编之乡”的怀远古镇有着多年的历史,这里位居平坝和山地交界处,有着丰富的野生藤条资源,这里是都江堰、崇州、大邑三地交通枢纽,自古商贸发达非常有利于藤编技术的推广和藤编商品的交易。

从建镇起,怀远旁邛崃山脉中缠绕的青藤就成为当地人编制器物的好材料,怀远藤编就在这座川西古镇里伴着漫漫时光成熟,从简单变得繁复;从粗糙转为精致;从乡野走向世界。

怀远藤编起源于三国时期,根据晋代崇州籍的著名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记载,说是三国时期,怀远镇有一个姓马的工匠,心灵手巧,善于手工制作各种器具。有一次他上山打柴,发现山上的野生藤条特别光滑坚韧,很适合编织东西。于是他就砍了很多藤条回家,尝试编织各种各样的器具。经过反复实验,他发现使用晒干的藤条来编织器物效果不佳,于是发明了水泡藤条法。他手工编织成形的第一件产品,是一件龙塌式的座具,里面的支架使用的是高山翠竹,外面则是细密而缠绕有方的藤条。这个座具经过马氏熏蒸,颜色变得金黄透亮,就跟宫廷里皇帝用的黄金制作的龙塌差不多。

从此以后当地人继承马氏藤编的技法把它作为家庭副业,在风景秀丽的怀远镇,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农家小院时,常可以见到藤编艺人坐在小板凳上编织的情景,一代又一代的藤编手艺人在老街上续写这项工艺的传奇。

长期以来,怀远藤编一直以农民家庭副业的形式出现,产品多是筐兜、提篮等一些家用小器具,主要满足自用和就近交换,没有形成有规模的产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怀远藤编开始了飞速的发展。怀远镇的藤编已逐渐走向产业化、规模化。

根根藤条相互交织,纵横交错缠绕,千年百炼藤编终成器,每个得来不易的怀远藤编制品,从自然而来,经过藤编手艺人的打磨又与使用者融为一体,续写一段又一段美好的故事。怀远藤编具有浓郁的川西地方特色,反应了川西本土的乡土文化,展现了川西地区古蜀文化风采,不仅是目前川西地区保存时间最长的藤编工艺,还成为了当地一项重要产业。其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妥善保存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责编:李一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