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四川藤编怀远藤编缠 [复制链接]

1#

6月10日,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四川14个项目入选,它们是:藏棋、青城武术、滑竿(华蓥山滑竿抬幺妹)、端公戏(旺苍端公戏)、藤编(怀远藤编)、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川菜烹饪技艺、彝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凉山彝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龙舞(安仁板凳龙)、藏族唐卡(郎卡杰唐卡)、酿醋技艺(保宁醋传统酿造工艺)、手工制鞋技艺(唐昌布鞋制作技艺)、中医诊疗法(李仲愚杵针疗法)以及绿茶制作技艺(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

截至目前,四川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7项(羌年、格萨尔、蜀锦、皮影戏、藏戏、德格藏族雕版印刷、藏医药浴法),国家级非遗项目项,其中民间文学(7项)、传统音乐(23项)、传统舞蹈(20项)、传统戏剧(11项)、曲艺(6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4项)、传统美术(25项)、传统技艺(38项)、传统医药(3项)、民俗(16项)。

藤,又叫藤篾

本为藤本植物

气味清香,轻巧坚韧

是一种天然的编织材料

崇州人对藤器的喜爱

不止在于历史的渲染

还在于文化的传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藤编(怀远藤编)

就诞生于崇州市西北部的怀远古镇

被誉为“藤编之乡”的怀远古镇

有着多年的历史

这里位居平坝和山地交界处

有着丰富的野生藤条资源

这里是都江堰、崇州、大邑

三地交通枢纽,自古商贸发达

非常有利于藤编技术的推广

和藤编商品的交易

从建镇起

怀远旁邛崃山脉中缠绕的青藤

就成为当地人编制器物的好材料

怀远藤编就在这座川西古镇里

伴着漫漫时光成熟

从简单变得繁复

从粗糙转为精致

从乡野走向世界

百炼藤编终成器

据《华阳国志》记载

三国时期怀远镇

有一个姓马的工匠

心灵手巧,善制各种器具

在一次上山打柴过程中

发现野生藤条特别光滑坚韧

很适合编织东西

经过反复试验

他发现晒干的藤条编织器物效果不佳

于是发明了水泡藤条法

将采来的野生藤条

放进水里浸泡若干时日

用竹作为器皿的骨架

用柔软光洁的藤条进行编织

最后还要使用土法

对成形的器物进行熏蒸

使其颜色变得金黄夺目

从此以后

当地人继承马氏藤编的技法

把它作为家庭副业

在风景秀丽的怀远镇

无论是田间地头

还是农家小院

时常可以见到藤编艺人

坐在小板凳上编织的情景

一代又一代的藤编手艺人

在老街上续写这项工艺的传奇

李志辉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怀远藤编代表性传承人

李志辉自幼便在耳濡目染下

喜欢上藤编这门手艺

“吃得苦才能走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从幼年开始算起

已经在这个行业里

摸爬滚打40多年的李志辉

始终把父亲说的这句话铭记在心

一个完整的藤编作品需要经过

选藤、洗藤、搭架子、削藤

起藤、编缠、编工、漂毛等

18道复杂工序

即便自幼开始学习

父母的言传身教也只能让她

掌握简单的编织技巧

随后李志辉去别处拜师学艺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

先后拜了4位师父

从不同前辈身上学会了

6道阙花、9道阙花、12道阙花

以及打字的编织技法

学成归来的李志辉

在自己原有的藤编基础上

不断加入自己的想法

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制作工艺、设计理念跨界结合

创造了一系列的经典藤编工艺品

李志辉制作的怀远藤编

用材讲究、工艺精湛

色彩多样、生态环保

她根据藤条弯曲自如的特性

还制造了除家具外的壁挂、灯具

花架、摆件等工艺品

从简单的藤椅到家具制作到藤编文创

她在无数次起起伏伏中沉淀

不断推动着怀远藤编的发展

如今怀远古镇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已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藤编行业

而且具有相当的规模

用藤编打造出了专属于怀远的特色

根根藤条相互交织

纵横交错缠绕千年

百炼藤编终成器

每个得来不易的怀远藤编制品

从自然而来

经过藤编手艺人的打磨

又与使用者融为一体

续写一段又一段美好的故事

来源:四川非遗

作者/来源:四川文旅厅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