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
上学的时候相信大家都学习过这首古诗,每当念起这首古诗,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农民伯伯们含辛茹苦种庄稼的身影。
虽然如今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但是在看不见的地方依旧有人吃不饱肚子,千万不要以为全世界都不愁吃。
吃饱穿暖看似是人的基本需求,但很多人都体会过饿肚子的滋味,生于新时代的我们或许不曾经历,但我们的父辈都有过这种时期。
米饭对他们来说是奢侈的,如今却成了被浪费的存在,所以每当盛饭的时候,好好想一下那些饿肚子的人。
填饱肚子这种看起来最简单的需求,在曾经的时代和某些地区却很难实现,比如古代没有这么多耕种技术和粮食品种,所以饿肚子是很常见的。
饥荒在历朝历代基本都会发生,每当到了那个时候就会感叹什么叫人间烈狱,不少影视剧都还原了那些场景,也在告诉我们要好好珍惜如今的生活。
01古代填饱肚子有多困难
耕田种地在古代是很常见的,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农田,因为古人为了节省开支,所以粮食都是自给自足的。
若满足了自给自足的条件还有多余还能卖钱,这能大大减少家庭开支还能有一些额外收入,可种粮食不是一件易事。
几乎每一天都要施肥松土浇水,若那一年天公作美或许能迎来大丰收,可遇见了天灾人祸,那么将颗粒无收。
这对一户家庭来说几乎是毁天灭地的打击,古代经常遇见水灾、蝗虫过境等自然灾害,一到这种时候保住命就算不错了,根本顾及不了粮食。
若每家每户都是相同的情况,那么就会引发饥荒,没有东西吃有多么痛苦可想而知,几乎每一天都有无数人死去。
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商人名叫陈振龙,他一开始是一个文人,但后来走上了从商这条道路,因为他看惯了饥荒,希望自己能改变这一现象。
02陈振龙靠“一根藤”养活千万人
那个时候的商人都往外跑,希望能在外面赚到钱回到家来过好日子,陈振龙也不例外,他前往国外经商。
没想到在国外发现了了不得的东西,国外到处都种植着甘薯,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吃,关键是种植非常容易,耐旱易活。
陈振龙想起家乡灾害频繁,人们都食不果腹,每一年饿死的人都很多,所以开始有意识学习种植的方法,他想要把甘薯带回国内,这样能让更多人填饱肚子。
可国外不允许甘薯出口,所以陈振龙冒死带回了薯藤,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国内,刚好那一年又遇见了大旱,陈振龙试种了甘薯并且几个月后大获成功,之后大规模种植。
甘薯可以充饥,那一年没有引起大规模的饥荒,可以说陈振龙功不可没,他也被人们称之为“甘薯之父”。
甘薯引进明朝的意义很大,它不仅改善了我们的粮食结构和食谱,还解决了古代的饥荒问题,让数以万计的人们不再忍受饿肚子之苦。
根据史料记载,饥荒年间,百分之七八十的人们都因甘薯活了下来,这对于陈振龙来说也是功德一件。
甘薯又称为番薯,如今虽然没有了饥荒,但是番薯依旧是饭桌上的常客,因为番薯能填饱肚子再加上口感,所以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番薯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只是一种食物,对身体有很大的益处,但在饥荒年间却是可以救命的粮食。
我们没有体会过饥荒的痛苦,所以不懂粮食的可贵,也不懂陈振龙有多伟大,但从他“甘薯之父”这个称号就可以看出古人有多感激,对他们来说陈振龙是给了他们第二条命的人。
虽然现在粮食不愁,但我们依旧要珍惜粮食,这些粮食都是古人想尽办法研究种植出来的,若没有他们相信我们也不会有如此丰富的粮食。
参考资料:《陈振龙》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