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做客上广长三角之声,谈谈吹南 [复制链接]

1#

李天舒,28岁回归家乡,从大学生村官到村支书、村主任,14年的岁月,他吹着南上海第一缕海风,让迎龙村成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实实在在的网红村。在上周六,李天舒也作为嘉宾,做客上海广播电台“长三角之声”《长三角人物周刊》栏目,回顾多年来的心路历程。

吹着海风长大

就想回到家乡做点事

“我们村靠近东海,我是吹着海风在田埂里长大的,大学毕业后在镇里广播站工作,工作比较稳定,但那份忘不掉的乡愁,还是让我想要回到家乡为乡亲们做点事。”

28岁,李天舒如愿回到迎龙村做起了大学生村官,回到故土的他,感受到的乡村却是熟悉而又陌生的。李天舒感言,印象中的乡村更有江南味道,有河道的蜿蜒,有狭窄的田埂,可以在麦浪中穿梭奔跑。但当时的迎龙村,的确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子”,比如部分宅基“长高长胖”,宅前屋后杂乱,老龄化严重等问题。

迎龙村旧貌

“当时还年轻,空有一腔热血,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还没有很好的途径去实现,所以决定还是先打基础,然后乘着年轻多学、多听、多看,为后续提升乡村面貌,改善人居环境做准备。”

李天舒利用各种闲暇时间,前往各个村考察、调研,学习积累先进经验与做法。在年,李天舒成为了迎龙村的村支书、主任,开始了他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乡村振兴路途。

“洗干净脸”

实现“诗与远方”的蜕变

“当时村里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我们也缺少产业支撑,只有大片大片的农田,要发展,我想还是先把‘脸洗干净’,先从改善环境面貌做起。”

迎龙村动员村民开展和美宅基创建

村民自行清扫宅前屋后

年起,李天舒着手开展违章建筑整治、河道疏浚、人居环境改善工作,随后便是和美宅基创建、市级美丽乡村创建等,逐渐扮靓村容村貌的同时,优质的生态底色也吸引了不少市场化运营团队的目光。

“我们现在有四家第三方团队运营的项目,比如基于优质的水环境,做的皮划艇、浆板、独木舟等素质拓展活动,比如有大片的草地我们做成了露营地和房车基地等等,现在很多市区朋友都会选择到郊区过周末,迎龙可以给他们就近亲近自然的机会。”

由于靠近东海,迎龙村的气温要比市中心低好几度,往往市中心近40度的高温,到了迎龙可能只有30度出头,十分凉爽。舒适的气候配合多家专业团队打造的优质休闲场所,让迎龙村不仅网红,更是红的风风火火。

“在迎龙村可以看到建在柴火房里的咖啡屋,建在民宅里的轻食馆,建在稻田旁的足球场,在稻香中品一杯咖啡,或是常常本地阿婆手作菜饭,和朋友一同听一场乡村音乐会,或是在没有光污染的营地来一场篝火晚会,迎龙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成立“公益服务社”

让家门口就业成为可能

“原先村里的老百姓都是黄土背朝天,每天干农活,现在土地流转后,大家有点时间了,就想多觅份工作。”

伴随着文旅产业的不断扩张升级,迎龙村的乡村活力得到了激发,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服务类岗位,而这些岗位大都面向村民进行招聘,为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提供了机会。

“我们成立了迎龙公益服务社,现在有船夫、保洁、厨师等多个岗位,只要老百姓满足应聘资格,都可以在不出村的情况下加入服务社。在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村内各设施的运营成本,实现共赢。”

除了参与村内或是第三方公司的日常运营外,公益服务社还承担了村内各类物业保障工作。

“比如老年人家里的灯泡坏了,不用等子女,不用找水电工,一个电话我们的红色物业就上门帮换了,而且只收成本费,对老年人来说非常方便。”

为了拓展百姓的收入渠道,迎龙村还组织村民利用农闲时间,裹粽子做月饼,乘着节日进行销售,让村民的收入大大增加。

在李天舒的创新引导下,迎龙村先后获得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试验示范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荣誉,年作为全市唯一入选村编入国家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一举成为了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其个人也被授予了“上海市文明家庭”、“市五四青年奖章”、“乡村振兴、社区治理优秀村居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田园牧歌项目

“这片土地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对她充满了感情。”对于迎龙村,李天舒以一腔热血交出了一份不平凡的答卷,而“田园牧歌”、“链之流活动综合体”、“顺农活动综合体”、“风靡RORO”等多个项目的整装待发,也昭示着,迎龙村新一轮的振兴发展即将到来。

原标题:《“网红村”书记做客上广“长三角之声”,谈谈“吹南上海第一缕海风”的心路历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