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坐酌蜀中盖碗茶,偷得浮生半日闲且看它的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该怎么治疗好 http://m.39.net/pf/a_7288900.html

一张藤椅一杆烟枪,

配上一盏盖碗茶,

从清晨到黄昏,从往昔到当下,

饮下一盏盖碗茶,述说一段四川盖碗茶的前世与今生。

老人与盖碗茶

一、茶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饮茶,学者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也是众说纷纭,有神农说、商周说、西汉说、三国说。

唐代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左思之徒,皆饮焉。”但更多的并不是史料记载,因此不具有科学性。

茶经图片

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资中人王褒的《僮约》里就记载了在西蜀一个寡妇扬惠家里烹茶的情景:“舍中有客,提壶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

这里描述到喝茶是茶叶与水一块煮开以后再饮的,这是蜀人饮茶最早最明确的记载。不过那时候,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

一间茶馆

明清时期,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此时已深入人民各阶层。

因此,我更偏向于茶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这一说法。

二、茶马古道与四川

今天人们说得最多的两条茶马古道即从四川、云南翻越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到达拉萨,并一直延伸到印度、尼泊尔的茶马交易之路———滇藏茶马古道和川藏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

吐蕃与唐朝自公元年起,开始在今四川成都等地进行以茶马交易为主要内容的互市,直至20世纪五十年代,其间跨越了余年,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解放初期等不同朝代和历史时期,茶马古道一直是联结西藏和内地的纽带。

这里,就不得不说说蜀人与茶的故事。

一杯盖碗茶

三、四川盖碗茶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

鲁迅先生为什么单单赞赏盖碗茶呢?让我们去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来到四川成都的大街小巷,百步便见茶馆无数。茶馆里,大多饮用盖碗茶。

俗话说:凌晨早起清肺润喉一碗茶,酒后饭余除腻消食一碗茶,劳心劳力解乏提神一碗茶,亲朋好友会聊天一碗茶,邻里纠纷消释前嫌一碗茶,已经是古往今来成都人民的传统习俗。

老人清晨喝茶

品盖碗茶重在意境,观袅袅茶烟升起、嗅阵阵茶香萦绕,舒心怡神,淡然悠远的茶境,已非是饮茶,而是一种艺术的欣赏,更是精神的享受。

1.盖碗茶的历史

盖碗茶相传起源于唐代,而其起源地便是四川成都。相传是唐德宗建中年间,成都最高行政长官崔宁勤于政务,功于诗书,常常以茶会客。崔宁千金见使女送茶时,常因茶碗太烫而多有不便。

于是她想出一个妙计,用蜡将茶碗固定在茶托上,这样一来,茶碗里的水就不会溢出。为了让外形更美观,崔小姐又让匠人制作漆环代替蜡环,来套住茶杯。后来,成都人又加上了一个茶盖,便是现代盖碗的雏形。

盖碗茶

2.三件头与三才碗

盖碗茶是成都传统茶具,即:茶碗、茶盖和茶船,因而也称“三件头”。茶船即茶托,用它端茶碗以免烫手。茶盖可以使水保持温度,还可以用盖来拨动茶水,使茶香四溢,滚烫的水也凉得快一些。

追求安适的成都人还将盖碗称“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待茶水一冲上,盖子一盖,便有了“天地人和”的意境。

三件头

3.三吹三浪

盖碗茶的茶具托捧也有要领,左手托茶沿,右手拇指中指提起茶盖,在碗面、碗沿上轻轻拨动,发出声响,然后将茶盖半沉入水中,由里向外慢慢滑动,这时只见“绿波翻涌,翠叶沉浮,幻影游动”。

饮茶时将茶碗送到嘴边,从茶碗与茶盖的缝隙中嗫茶,茶水于舌边、舌根回荡。如此分三次吞下,咕咕有声,口中暗香飘动、芬芳乱窜。俗称“三吹三浪”。

老人品茶

4.你不知道的茶盖暗语

爱茶之人皆深谙茶语。品茶之时,“茶盖向下靠茶托”,表示:水喝完了,过来给我加点水呗。

茶盖向下靠茶托

“茶盖上放片叶子”表示:离开一会儿,等哈要回来滴,不要给我收走了。

茶盖上放片叶子

“茶盖向外靠茶托”表示:糟了,我遇到麻烦了,麻烦帮我报下警。

茶盖向外靠茶托

“茶盖立起,放在茶碗和茶托之间”表示:今天出门急了,忘记带钱包,先赊账哦。

茶盖立起,放在茶碗和茶托之间

“茶盖朝上,放进茶碗”表示:我喝完准备走人了,你把茶收走吧。

茶盖朝上,放进茶碗

能将盖碗语言运用到约定俗成的地步,可见盖碗茶文化在四川有多么的深入人心。

5.盖碗茶的工序

首先准备盖碗、烧水壶、茶巾、茶荷、茶道组(茶道组包含茶筒、茶漏、茶匙、茶则、茶夹、茶针六种茶具)。

茶道组

盖碗茶一般说来,有五道程序:

一是净具:用温水将茶碗、碗盖、碗托清洗干净。如将茶盖反扣在茶碗上。提起水壶,沿着茶盖的边缘逆时针注水一圈,水会直接溢流至茶碗中。用茶针往下压茶盖的一侧,用左手往上翻盖子的对角,将茶盖翻正。然后右手拿起茶碗,左手托住碗底,逆时针旋转三圈后将水倒出。

二是置茶:用盖碗茶饮茶,摄取的都是珍品茶,常见的有花茶、沱茶,以及上等红、绿茶等,用量通常为3-5克。

置茶

三是沏茶:一般用初沸开水冲茶冲水至茶碗口沿时,盖好碗盖,以待品饮。

四是闻香:待冲泡5分钟左右,茶汁浸润茶汤时,则用右手提起茶托,左手掀盖,随即闻香舒腑。

五是品饮:用左手握住碗托,右手提碗抵盖,倾碗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品味润喉,提神消烦,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林黛玉品茶

6.如何品鉴盖碗茶

盖碗茶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用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调节茶汤浓淡。如果茶泡久了,品质会下降而色败香散。

品盖碗茶,韵味无穷。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品茶

一些懂茶道的人很会品茶,他们认为,如果茶香而不清则是一般的茶,香而不甜是苦茶,甜而不活也不能称之为上等茶,只有鲜、爽、活的茶才是最好的茶。

7.盖碗茶中的风景线斟茶之人雅称茶博士。茶博士的斟茶技巧,又是成都盖碗茶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管你在锦里还是宽窄小巷,皆可看到雅俗共赏的茶博士。

水柱临空而降,泻入茶碗,翻腾有声;须臾之间,嘎然而止,“酒满敬人,茶满欺人”,茶水不能与碗口平齐,碗外无一滴水珠,既是一门绝技,又是艺术的享受。

茶博士斟茶

四、文人诗词中的四川茶

西晋诗人张载曾经在《登成都楼》这样写到:“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所谓“六清”是指古代人所用的包括水、浆、醴、醇、医、酏等六种饮料,就是《周礼·天官·膳夫》说的“引用六清”。

张载说成都的芳茶冠于六清,这说明早在西晋时,成都的茶就已超过了六种,而“溢味播九区”可见当时的成都,茶馆到处林立,好一片繁华之景。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萧员外寄新蜀茶》写到:

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白居易的诗

意思是说:四川的茶叶寄到的时候只是惊讶于它的新鲜,用渭河水泡茶之后才觉得它的珍贵。碗里满满的茶叶漂浮本来就值得把玩,何况是我这个暮春时节酒醉口渴的人呢?看来诗人白居易对于四川的茶情有独钟,甚是喜爱。

清朝诗人吴好山在《竹枝词》中写到:

三年五载总依依,来者频多去者稀。不是成都风景好,异乡焉得竟忘归?

《成都竹枝词》

哈哈,这不就是张艺谋说的“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么?

竹枝词,是民歌与诗的完美结合,它通俗而不庸俗,高雅而不高傲,亦庄亦谐、雅俗共赏,正适合用来抒发人们心中的乡土记忆、桑梓情怀。清代中叶以来,成都的竹枝词吟唱之风特盛,产生了大量作品,其中不少与成都盖碗茶有关。

《竹枝词》/p>

沙河清晖漾流香,翠竹清风送斜阳。问道先生何处去,盖碗茶水洗肺肠。

《竹枝词》

墙上的诗词显示:盖碗茶,已于数年前深深地烙印在四川人民的生活中,成为四川民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隔数竹枝词》/p>

一茶三具由来远,二泡清香四处散,五指翻得七星乱,六方哥弟八阵联。

《隔夜竹枝词》

民国时期,黄炎培先生便用一首打油诗:“一个人无事大街数石板,两个人进茶铺从早坐到晚”,以此来描绘四川人对于盖碗茶、对于茶馆的热爱。

五、现代的四川茶馆

老舍在《茶馆》中记载,茶客们千姿百态,媚俗不一,宛如一个活生生的小社会。

平等是现代四川茶馆最大的特色。“一茶馆一社会。”在四川成都的老茶馆里很是热闹,卖瓜子,掏耳朵,擦皮鞋的等等穿梭于茶馆间。小小的茶馆里“汇聚三教九流之客,容留南来北往之风”,各行各业人士心安理得地把大把的时间泡在这里,享受成都的慢节奏。

交通茶馆

白居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我将青瓷托于掌心,零星的几片茶叶在清澈碧绿的液体中舒展,旋转,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芽影水光,相映交辉。就这么静静地看着,眸色深柔,茶沉入杯底,似笔尖直立,天鹤之飞冲。爱茶的人儿,你在哪里?

我是一个爱茶之人,尤其爱喝盖碗茶。今天,我在这里将盖碗茶的故事轻轻与你诉说。

感谢您和我一起品味四川盖碗茶的前世与今生。

你有故事,我有茶,欢迎大家来四川,我请你喝上一杯盖碗茶。

——END——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觉得不错,记得点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